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风采展示>退役军人风采

百姓故事·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报道丨尘封72年的“遗书”

日期:2023-07-27



    记者手记:一朵朵默默无闻的浪花竭力拍岸,才在时间的长河里,留下不朽篇章。

“亲爱的战友们:

7月27日,即将迎来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日。当年,我们一起在战场上出生入死,为的就是尽早赶走敌人,好把我们家乡建设好……”

重庆沙坪坝小龙坎一居民楼内,一位87岁的老人缓缓铺开纸张,用颤巍巍的手写下了这封信,缅怀逝去的战友。

他叫易禄亨,是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。

穿上当年的军装,胸前挂满勋章,笔下涌动思念,胸中泛起惊雷。一封“遗书”尘封72年的故事,娓娓道来。

    尘封的“遗书”

易禄亨的住所,在没有电梯的老楼。“爷爷腿脚不好,很少下楼了。”孙女易春银领着我们爬上七楼,还没到门口,便听到屋子里电视传来的新闻播报。

老人坐在沙发中央,一丝不苟的军装,领口露着内里白色衬衣恰好的边角。即便岁月爬满了他的脸,但目光依然如炬。

看到我们来,他立马起身张罗倒茶,说话很慢,一字一句却铿锵有力。

在记者翻出1951年11月5日的《志愿军前线战报》之前,易禄亨从未主动提及那封“遗书”。

那天的报纸上,这封“遗书”字字滚烫——

“亲爱的爸爸妈妈,全家好,孩儿入朝经过一个多月的急行军,赶赴三八线。为了粉碎敌人的秋季攻势,我们坚守在中线月峰山一个前沿阵地,隔敌人只有一百米,投入激烈紧张的战斗有五天五夜了……”

1936年,易禄亨出生在重庆涪陵百胜镇隆兴村一户贫苦农家。儿时目睹战乱让无数人流离失所后,他立志要保家卫国。

朝鲜战争爆发后,他瞒着父母几经申请,终于被批准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。入朝作战时,他还不到16岁。

遥想72年前那个冰天雪地的夜晚,易禄亨哽咽了。

1951年10月28日,美军对易禄亨所在的月峰山阵地发起进攻,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,易禄亨悲痛万分。那一夜的战斗间隙中,他写下一封家书,后来被他称为“遗书”。

     他一边写,一边哭:

“现在的天气在下大雪,满山遍地都积有五六尺厚的雪……

我们吃不上饭,喝不上水,睡不好觉……

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,打仗嘛就会有牺牲。如果万一我有不幸,你们不要悲伤流泪,应高兴,更要自豪,你们有个像样的儿子……”

烽火家书抵万金。看到这封信时,易禄亨全家老小的眼睛都哭肿了。

“遗书”曝光后,孙女易春银第一次阅读时,就忍不住落泪。她难以想象:“在这么严酷的环境下面,爷爷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下的这封信。”

烽火“成人礼”

这封“遗书”,诞生于月峰山一战,那是易禄亨的“成人礼”。

位于朝鲜境内的月峰山是朝鲜战争中重要的军事防线。1951 年10月,敌军集中兵力对月峰山发起进攻。

易禄亨所在的部队驻守在月峰山一个前沿阵地。一天夜里,易禄亨正在阵地上放哨,突然听见一声炮响,他连忙趴在沙袋上往山坡下观察。敌军已集结兵力,对月峰山阵地发起进攻,我军也依靠地形优势,展开全面反击,枪炮声顿时响彻战场。

战斗持续了五天五夜,易禄亨与战友相互配合,奋力阻击,在一阵阵枪炮的轰鸣中,牢牢坚守住了阵地。

临近11月的朝鲜,冰天雪地。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在雪地中,易禄亨想到家乡的父母。

“我担心自己牺牲在朝鲜,他们却不知道。”他至今清楚记得自己写下“遗书”的初衷。

“孩儿在部队学了很多革命的真理,知道为谁当兵吃苦,为谁打仗……”

他在“遗书”中的感悟,字字付诸行动。

1952年10月,易禄亨所在部队正在朝鲜某地备战练兵,突遭敌军轰炸机袭击,附近一座房屋中弹着火。易禄亨学过朝鲜语,听到房内有人大声呼救。

来不及多想,他匆忙扯来一床棉被,扔进水里浸湿后,披在背上,冲进着火的房屋,把一个朝鲜大娘背了出来。

“孩子,孩子还在里面!”大娘焦急地哭喊着。易禄亨顾不上全身烫起的血泡和剧痛,再次冲进火海。终于,祖孙俩得救了,但易禄亨却晕倒在地,被送往医院抢救了9个小时才醒过来。

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朝鲜军民,1952年12月6日的《朝鲜人民日报》头版以《烈火炼真钢》为标题,称赞易禄亨为“中国好儿女”。

“遗书”憧憬终成真

1953年7月27日,朝鲜停战协定签字,中国人民志愿军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英勇顽强、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,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。

1957年,易禄亨复员回到家乡涪陵。从此,他极少提及自己在战场上的事,但他胸中燃起团团烈火——

“要大家都富起来,把家乡建设好。要有马路、有水库、电站,有茶山、果树,有牧场、工厂。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,农机声轰隆隆,机器自来水哗啦啦。和平幸福的阳光真宜人……”

这是他在那封“遗书”的末尾中写到的,也是他和战友们,对祖国、对家乡的美好期盼。

“当时,我们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见到这一天。但我们坚信,这一天终会到来。”易禄亨曾暗暗发誓,一定要把战友们的憧憬变为现实。

于是,他在主动“挑大梁”担任隆兴村等村的党支部书记,带领村民修公路、建水塘、搞发展,一干就是36年。

隆兴村的老一辈人都记得,村里饮水不便,家家户户挑水吃。但村里的出村路只有一条2米多宽的土路,凹凸不平,一下雨便泥泞不堪,让人无从下脚。

看着乡亲们跌跌撞撞走在外出挑水的路上,易禄亨很是心疼。在村里的院坝会上,他提出:修路吧!

“修路又不是嘴巴一张一合就能解决的,修路需要钱呀,咱们本来就没钱,还修路,只会越修越穷。”听到乡亲们的这些话,易禄亨心中不忍,转头回家,从衣柜最底下拿出箱子,取出全部伤残复员费。

村民们被感动了,“修!说啥也要跟着书记修路!”人们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硬是肩挑背扛修出了一条出村公路。

公路通了,致富路也通了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隆兴村不仅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,还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发展起了榨菜产业,村里人的日子越过越好。

如今走进隆兴村,小洋楼林立,道路宽敞,榨菜飘香。

涪陵区百胜镇隆兴村党支部书记易利奎介绍,现在的隆兴村产业兴盛,榨菜就有6000多亩,经济作物还有蚕桑、中药材、花椒等。易禄亨在“遗书”中的种种憧憬,早已变成现实。

更超乎易禄亨想象的是,村里通往镇上的公路上,沿途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,隆兴村发展起观光农业,榨菜深加工厂房正在筹建,村里走出一个个大学生……乡村振兴的一幕幕犹如电影画面,“我在70多年前,想破脑壳也想不出,现在的生活能这么好。”

他提笔写信告慰牺牲的战友们:

“现在,我们的祖国强大了,我们的家乡有马路、有水库……

这些我们当年的愿望都一一实现了……”

写完这些,他用二胡拉奏起熟悉的旋律: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……

(来源:华龙网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版权所有  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办

ICP备案:渝ICP备20004440号  政府网站标识码:5000000111  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223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