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屋子的橄榄绿
老人说,“光荣之家”的牌匾代表的就是光荣。
老人经常看三个已去世儿子的照片。
“今年‘八一’节,我们带老二、老五、老六一起去照相馆拍个合影吧!”7月26日早上,92岁的向锦华老人对儿子们说。
建军节前夕,笔者走进彭水自治县汉葭街道沙沱社区向锦华老人的家,一块由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“光荣之家”牌匾悬挂在门楣上方,熠熠生辉。邻居一老人热心地说:“这个老太太是个能干人,生养了9个娃儿,7个男娃有6个是当兵的,一屋‘兵娃子’!”
眼前的向锦华老人耳聪目明,虽然身材瘦小,但走路腰不弯背不驼,说起送儿子们进军营的事,她的话匣子就打开了。
“我们一家以前是穷人,丈夫给地主做过长工。”向锦华说,新中国成立后,丈夫谢成章积极要求进步,成为当地农民中第一批共产党员,她自己也积极工作,是土改工作队的一员。
穷人当家作主,谢成章和向锦华夫妇,满怀着对新社会的无比热爱和憧憬,发奋努力送子女们读书。只要有空,他们就给孩子们讲杨家将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。待孩子们长大成人,夫妻俩一个一个将他们送进军营,参与保家卫国的光荣事业。
“这是老二谢忠福,这是老五谢忠新,这是老六谢忠强,他们都走得早……”向锦华老人细心地打开一个褪色的红布包裹,一边翻出他们的照片,说话的声音显得沙哑和哽咽。
老二谢忠福,1977年到新疆参军,在部队入党,还立过功。退伍后,被安排到彭水县林业局工作,后调入县建委和自来水公司任职,于2002年因病去世,年仅46岁。
老五谢忠新,1986年到辽宁沈阳参军,在部队入党。1995年退伍后被安排到彭水县岩西乡工作,1997年7月不幸发生意外去世,年仅29岁。
老六谢忠强,1987年到云南边防部队参军,在部队入党。1989年在运送物资到战斗前线途中不幸牺牲,年仅19岁,后葬于彭水县烈士陵园。
“哪个娃儿都是老母亲的心肝宝贝呀,他们一个个地走在前头了,说不心疼,那是假的……娃儿是为报效祖国去世的,死得有面子,是光荣的!”向锦华老人说。
向锦华老人的大儿子谢忠友,1974年到沈阳军区参军,1977年入党,在部队工作22年,从班长干到团长,荣立三等功,14次受到嘉奖。1996年退伍,先后在原黔江地区公安处、地区公路局、区路政大队工作并任职。2015年,从黔江区路政大队退休后,他又创业办企业,把自己的发明专利变成现实的生产力。
老三谢忠长,1982年入伍,退伍后入党,现在中铁十五局第四工程处工作。老七谢忠宝,1992年入伍,1994年入党,1995年退伍,现在彭水县自来水公司上班。
“原本我家老四谢忠寿,也是报名参军各方面考核都过关的。由于老三和老四是双胞胎,当时政府领导考虑到我们年纪大了,便把老四留在了屋里。”老人回忆。
谢忠寿虽然没进过军营,但是他在后方也是一个“兵”。他在担任原大队民兵连长期间,参加原涪陵军分区1984年民兵军事比赛中,荣获“隐显目标冲锋枪射击第二名”,当地人称他为“神枪手”。
“养儿去当兵,只当妈没生”,即使在和平年代,当地一些群众对当兵还是有一些偏见,当兵上战场,只要打仗那就是要死人的。可是,谢成章和向锦华夫妇,完全没有在乎过这些说法和偏见。他们只知道,送孩子们去参军,好好报效国家,那就是无上光荣。
“按部队之前的编制,步兵是9人一班,炮兵是6人一个班,我们家当兵的可以组建一个炮兵班。”向锦华的大儿子谢忠友骄傲地说。
“光荣之家”牌匾是政府授予军人、军属的特有的标志和荣誉,更是一块金字名片和榜样牌。“这样的牌子,我们家有好几块。”向锦华老人指着房门上方的牌匾说,在彭水县长生镇龙汇村老家大门上那块,当时几兄弟商量要取下来带走,她没同意,因为那是娃儿们的出生和成长之地。
彭水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李兵说,向锦华老人思想开明,教育子女有方,她家是当地一个典型的拥军家庭,也是一个为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家庭。六兄弟先后走进军营,成就了“一屋子的橄榄绿”,他们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,在部队争当英雄、立功受奖,回到地方踏实工作、勇于奉献,是当地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家庭学习的楷模。
谢家几个兄弟的子女中,现在已正式入党或成为预备党员的有6人。向锦华老人经常对儿孙们说:“我们全家人都要红心向党,一个也不能掉队、不能落伍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