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春,在重庆市铜梁区庆隆镇安溪河畔的金源村,桃花、梨花、李花掩映下的数十口虾塘迎来新一轮的育苗和养殖季。“这批虾苗还可以,再过20多天就可以分养到各个外塘……”退役军人黎黎和战友杨泳川在虾塘边席地而坐,聊起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情况。
退役军人黎黎正在介绍南美白对虾。
走出大山
1998年,黎黎参军入伍,成为一名炮兵。为了在部队干出成绩,战友练10遍的动作,他就练习20遍。大家入睡后,他还在熬夜看书、记笔记……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,黎黎迅速成长为炮兵班长,被保送至西安政治学院进修学习并多次立功受奖。
“是部队给了我走出大山、改变命运的机会,我深感荣耀,也倍加珍惜。”2017年,退役后的黎黎开始创业,“经过军营的淬炼,我有信心能干好。”
最初的几年,黎黎开过火锅店、美容院,也干过营销员、推销员、技术员的工作,在市场中“淘”到了很多经验。
“没有亏本,赚得也不多,我的‘创业梦’还没有实现。”2019 年,经过一番考察,黎黎选择了南美白对虾养殖这个“赛道”。“那时,在重庆养殖对虾的人不多,我认定这是个好项目。”
新的挑战
2020年,黎黎创办的养殖基地落户铜梁区庆隆镇,对他来说,这是新的起点,也是新的挑战。踏入养殖行业的他保持着自己从军时的工作作风,“知识不够多,学习来弥补;技术不过硬,苦练来提升。”黎黎远赴湖南等地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学习技术,笔记本上写满了监测指标、育苗方法等“养殖经”。
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资金、技术、土地流转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,还有西南大学的专家到养殖基地对我进行‘一对一’指导,我感觉脚下的路越走越宽。”黎黎信心满满。
每天扛着专业仪器对虾塘水质进行实时监测,累了就在虾塘边的草丛里打个盹儿,晚上只睡四五个小时……功夫不负有心人,黎黎投放的100万尾虾苗养殖成功,年均亩产150公斤,品质过硬。
“养殖业是靠天吃饭的,总有遭遇挫折的时候。”黎黎讲起了一次难忘的经历:2023年7月,成品虾出塘才不到一个星期,原本可以卖个好价钱,但一场强降雨导致河水上涨,虾塘被淹没,自己亏损严重。面对前来慰问的工作人员,黎黎坚定地说:“没关系,亏就亏了,大不了从头再来。”
为了在网络平台上推广南美白对虾,黎黎开始通过拍摄短视频分享养虾日常、记录养殖过程,得到了网友的关注和点赞,也吸引了大量客户。养殖基地创办以来,规模从20亩扩展到80亩,年均亩产量达300公斤。
兵心不改
“不忘初心,军魂永存”“龙乡逐梦,不负韶华”……在企业文化墙上,“军”元素随处可见。“同等条件下,我们优先录用退役军人,底薪为5000元/月。十几位老兵在这里学到技术后,建起了自己的养殖基地。”几年来,黎黎不断吸纳退役军人到养殖基地工作并向他们传授技术。
“ 一方面,可以和同‘赛道’的创业者进行交流;另一方面,可以得到导师团队的专业指导。”2022年,铜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程绪友走访企业时,建议黎黎参加重庆市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。经过一轮比拼,黎黎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成功入围决赛并获奖。
与此同时,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导师在项目拓展、产业链条延伸、教育培训等方面为企业“出谋划策”。通过努力,黎黎带领团队在广东省汕尾市甲西镇新建了一个180亩的虾塘,年产量达100吨。
“随着‘从养殖到餐桌’的产业链逐步形成,对虾养殖、技术输出、鲜虾配送、水产批发等项目同步扩张,越来越多的战友加入了我们这支‘养虾大军’。”黎黎说。
“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,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,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。”养殖基地宣传栏里的这样一句话让黎黎和战友们仿佛回到了军营,也时刻提醒着他们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只要坚定信心、不畏艰难,再远的梦也能实现。
我对战友说:
寸头、迷彩服、农用胶鞋,这是我和战友们在养殖基地工作时的“标配”,对这支“养虾大军”中的退役军人而言,转变的是身份,不变的是军人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”的拼劲儿和闯劲儿。在创业路上,只要勇于挑战、不畏艰难,总会迎来曙光。